品嚐時間的滋味

陳雨漣
Dec 30, 2023

--

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,計算時間的工具雖然開始得很早,但一天二十四小時,一天是86400秒這樣以科學方法精確量化切割時間的方式,真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只是近三百年的事情。在歐洲,能精確的指出生活裡的小時,要到十六世紀快結束,伽利略發明了鐘擺原理才開始發展,而能計算到千萬分之一秒之類的電子時鐘,則出現的更晚。伴隨著精準計算而來的,則是與工業革命互相輝映,「時間就是金錢」這類,把時間視為個人所擁有,能夠掌控的價值量化概念。電影《鐘點戰》(In Time,2011)裡,對這種把時間直接量化成個人生命價值所可能產生的荒謬,有十分真實的模擬。

但計算時間的方式並不只有數字,也不只是拿來擁有和控制,在機械計時器出現前的數千年時間裡,人類倚靠觀察自然運作,判斷觀測出季節、星期、甚至是晝夜時數的轉變,為的多半是理解與共存。日落月升,春夏秋冬,潮汐漲退,隨之配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春耕夏作,秋收冬藏,各按其時,成為美好。在這樣的時間觀裡,「時間」不只是被孤立用來加減的數值,同時還包含對生命成長的耐心守候,以及生活的溫度與記憶。

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《海街日記》(海街diary,2015),改編自同名漫畫,講的是父母離異,獨自住在鐮倉的三姊妹,因為父親過世,忽然迎來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小妹。於是四個姊妹在一間老屋,度過吹著海風的夏季,充滿收穫食感的秋,寒冷縮窩在暖爐內的冬,櫻花綻放的春,又一同回到蟬聲唧唧的夏。姊妹們每日各自離家上學、工作,放學下班後,回到老屋裡,談天煮食、吵鬧陪伴,從生疏到親近,周遭人事變化、生離與死別,也隱隱在其中。季節並不是故事裡的主角,但人在四季更迭中生活,與環境彼此呼應,共同成長著,看來應該年年相似的風景,也隨著時間流轉,在細節處有著不同。

四姊妹的家中,有一棵從祖父時便種在院子裡的老梅樹,梅樹已經55歲,依然每年開花、結實,姊姊們也年年循著老一輩教的方式照顧梅樹,按時節摘果釀酒。從未參與過釀酒的小妹在梅樹還禿乾成一片的冬季,趴在窗稜邊滿心期待,大姐對她說,「要除蟲,又要消毒,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功夫的。

成長需要時間,關係和生活也是。然而細心照顧守候,等到梅子收成,釀好酒儲藏在地板下的小窖中,日常偶爾打開品嚐,每年都是不一樣的時間滋味。

--

--